Thursday, July 7, 2011

彭明輝的部落格 - 維基版「台灣的關鍵性數據」

中間選民可以用網路改變台灣的未來

申論類維基版「台灣的關鍵性數據」

比幹譙、建言、請願、控訴、連署更有力的政治行動

"我們可以用免費的維基百科共同建構一個「台灣的關鍵性事實」,每一個人把確知的可信事實揭露出來,讓所有的政治論述有一個無可狡辯的事實起點;知識份子個別建立的部落格可以呈現各種台灣可以有的選擇,讓中間選民通過臉書的傳播駁斥政客的愚弄與恫嚇。我們可以用揪團網建立「公民行動網」,針對重大政治議題揪「公民快閃族」,在約定的十分鐘內紛紛出現在各縣市火車站前,向政客展現中間選民的集體意志。

這樣建構起來的公民行動網絡不需要英雄,不需要領導人,不需要一個分配權力的政治組織。沒有組織與權力就不會有貪腐,不需要經費就不需要像報紙和電視那樣地跟政客與財團勾結、靠攏。

網路的力量之大,就權且以我的部落格為例,「這樣子的一流大學?呸!呸!呸! 」已累積9.7萬次點閱,部落格外的點閱次數則不知道。「台、清、交大羞於告人的「卓越」秘密」6.2萬次,「亡台從五年五百億開始」5.3萬次。只要中間選民願意利用免費的網路去傳播事實,瞭解事實,我們的力量還可以再擴大!

網路使集權統治下的茉莉革命成為可能,台灣也利用網路推動以前不可能的社會改革運動。年輕大學生與公民記者利用網路傳播將凱道前的反農地徵收集會向全國廣播,匯聚百萬人次的點閱,而迫使行政院長改口。反國光的群眾利用網路技術與實體行動進行全國串連,逼迫馬英九宣布不支持國光案。"



"「台灣的關鍵事實」Wiki 平台必須是一個容易被相信與檢證,無法被栽贓、下爛藥的平台。因此,這個平台只能討論藍、綠與中間選民都無法否認的「事實(simple facts)」,而不能納入「政策評論(comments, opinions, critics)」。政策評論應該用臉書另外建立一個「中間選民論壇」。前者是簡單而客觀的,後者是主觀而複雜的。把複雜的評論跟簡單事實混在一起,是使得簡單的事實變成模糊。中間選民所以會遠離政治,就是因為政治太複雜,是非太難搞清楚。

「台灣的關鍵事實」Wiki 平台是一個只談事實(而且是有限的關鍵性事實,不能多到沒耐心的中間選民受不了),不談好惡與個人意見的平台。「2012大選PK平台」是另一個只談事實(馬、蔡政見),而不談評論的平台。必須把事實跟評論清楚地劃分開來,才有辦法保持事實的清楚、簡單、容易明瞭。

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可以模仿維基百科,利用眾人的力量,透明的管理規則,以及公眾的力量,建議一個具有公信力的資訊庫(數據庫):類維基版「台灣的關鍵性數據」。

「台灣的關鍵事實」包含:(1)水資源的總量與過去十年來的水價(相對於成本,以及相對於其他國家)、成本、主要的用途、以及藍綠政府歷年來對於未來水政策的主要規劃。藉此讓國人與中間選民清楚掌握到水資源的匱乏、浪費,以及政策成因(譬如:水價過低)。至於如何解決先不談(但彙整資料的過程要瞭解,才能夠判斷哪些資訊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2)石油與發電方式與總量、成本、油價(電價)、用途,以及藍綠政府歷年來對於未來石油與交通(電能)政策的主要規劃。藉此讓國人與中間選民清楚掌握到電能資源的匱乏、浪費,以及政策成因。至於如何解決先不談(但彙整資料的過程要瞭解,才能夠判斷哪些資訊是重要的,哪些是不重要的)。(3)糧食與農地。(4)兩岸與中美經貿數據,用以顯示產業變遷與風險(對大陸的倚賴),(5)GDP的構成與分配,用以顯示所得分配不公(資本所得偏高,薪資所得偏低)。(6) 歷年稅賦的組合(用以顯示稅賦的不公平),(7)歷年政府主要支出(用以顯示利益分配與浪費等)。(8)其他。"



我也有想過這個點子
是值得一試的方法!!

我想有點不太一樣
我想記下每個政治人物的事蹟
包括做過的好事 壞事 蠢事
不記評論 但是記事實

查到曾經看過社會學家哈伯瑪斯提倡「公共領域」的概念 似乎跟這概念很像
「資訊時代公民社會的實踐-哈伯瑪斯的公民社會」
我覺得wiki的方式比起新聞 政論節目更特有力的方式是他"紀錄"了下來
民眾不管是平時或是選舉前隨時都可以再回頭重新檢視每個政治人物所有過往的事蹟


這種事 就像想辦法讓立法院開會過程透過網路透明化一樣(另一件超級希望做到的事)
很有用 卻不容易做到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